近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其中第十四条明确提到:“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这一新规定引发了广泛关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大课题,让家长和老师倍感困扰。为保护学生视力,避免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教育部的《通知》为学校和老师管理学生手机提供了指导,但各地各校情况不一,如何贯彻落实还需因地制宜,出台更为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手机管理规范。广州的《条例》在法律层面赋予了学校对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的管理权力,对手机管理进行了“升级”,让老师和家长可以更加名正言顺地约束孩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解决学生手机沉迷问题可以一劳永逸。手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他们可能会使用手机与家长保持联系、获取信息,或者在线学习等。因此,无论是教育部的《通知》还是广州的《条例》,都没有“一刀切”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现实中,即便下了禁令,依然会有学生与师长们“斗智斗勇”,想方设法把手机带入校园。近年来,所谓的“学生藏手机神器”的出现,就带来了新的挑战。有网店展示的“充电宝”,从外观上看和常见的充电宝极为相似,有两处USB接口,还有一个显示电子数字的电子屏。还有销售“藏东西带暗格”水杯的商家宣传,虽然和普通塑料运动水杯外观一致,甚至也能装水,但其产品底部有开口,有一个能将手机藏在水杯中间的暗格。
“互联网+”时代,防止手机沉迷需要“疏堵结合”。一方面,管控手机进校园问题上不能松懈。另一方面,更应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玩时好好玩,学时好好学”,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生的手机之所以管理起来有难度,与一些家长的“不作为”有关系。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39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3.4%的受访家长给孩子配备了手机,31.6%的受访家长坦言无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这个调查结果很耐人寻味。既然很多家长明确反对孩子使用手机,而且有1/3的家长坦言无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为何还要给孩子配备手机呢?因此,要想让禁令真正落地,能否形成家校合力是关键所系。学校固然要加强教育引导,家长更应该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一言以蔽之,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和使用引导,不能局限于校园,家庭和社会也是重要环节。群策群力、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认清利弊,才能真正妥善解决手机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北富源达钢结构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北青快评 | 禁止学生带手机,能否解决问题 》